玉树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香港义工黄福荣舍己救人,英勇献身 4月14日,玉树州结古镇一间孤儿院坍塌,6名孤儿及老师被压在废墟下。逃过强震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两次冲入废墟进行营救,但在余震造成的二次坍塌中深陷废墟,当场罹难。 这是在玉树灾区现场牺牲的第一位志愿者。黄福荣,这位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默默而来,壮烈而去,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中国志愿者身上可贵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质。当他的生命在废墟中戛然而止,当他的故事在记者的笔端传扬开来,我们铭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生命。 生与死,这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灾难面前,这样的问题真真切切地冲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天,玉树地震中出现的那一个个生死故事,正是普通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回答。而黄福荣的生死抉择,又一次让我们领悟了这些答案中蕴含的崇高和伟大——为了别人的生,不惜自己的死。躲过劫难的他,本可以选择生,却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死亡的边缘。在瓦砾掩埋他的一刹那,他燃尽了最后一丝生命之光,照亮了他人逃离死亡阴影的道路。 黄福荣牺牲了,但他背后仍挺立着无数像他这样富于爱心和勇气的志愿者。每一次危难来临之际,他们总是及时地来到那些陷于困境的人们的身边。当人们需要站立的时候,他们扶一把;当人们饥渴的时候,他们送上粮和水;当人们流血的时候,他们包扎伤口……他们忙碌的身影,出现在汶川地震的现场,出现在洪水淹过的村庄,出现在西南干旱的土地……他们总是捧着一颗热心,把别人的甘苦当作自己的甘苦,视别人的亲人为自己的亲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走到哪里,就为哪里带去了温暖。 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这是志愿者身上共同的表征。志愿服务,是个人爱心的体现,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当志愿者伸出友爱之手,他们传递的是温情,是关爱,也是理念和责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实现和谐的必要元素。在这个意义上,黄福荣的牺牲不仅彰显了个人的生命价值,而且蕴含着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黄福荣走了,但把志愿者精神留给了社会。它是一盏不灭的灯,仍旧照亮着我们的心。二、女子把4亲人遗体送回老家 喜绕右手吊着绷带,从医疗点换药回来,疲惫地坐在一块木板上,一开口眼泪就掉下来。这个30岁的女人一家6口中有4人遇难。 “地震时我埋得不深,挣扎了出来。”她说,“我急忙去挖家里人,挖了半天,右手使不上劲,才发现4根手指都被压断了。” 最先挖出来的是她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她相信,其他亲人还活着,又继续挖。挖出来6岁的大儿子,也死了,犹有余温的小脸上蒙满了尘土。 这时邻居来帮忙,带来了铁锹。她相信丈夫一定还活着。“我刚出来时还听见他叫了两声我的名字,可是挖出来一看……”喜绕已经泣不成声。她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就是3岁的小儿子,然而小儿子也不幸遇难。 14日傍晚,喜绕的亲戚们从100多公里外的囊谦县老家赶来,看到的是4具遗体和一个神色呆滞的女人。不幸中的万幸是她父亲此前外出,安然无恙。 那几天,喜绕感觉不到困,感觉不到疼,母亲、丈夫、儿子的样子一遍遍在脑海里闪现。特别是丈夫,那个比她大4岁、个子不高、瘦瘦的老实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天挣五六十元钱,辛辛苦苦养活一家人。他很勤劳,平时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只有地震前一天,给家里盖了个装干牛粪的小棚子,实在累坏了,就睡了个懒觉。 喜绕和亲戚们租了辆农用车,一路颠簸着把4个亲人的遗体送回老家。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没有多少积蓄,可是她要求丧事严守藏族传统习俗,细节一个都不能少,要让他们死得有尊严。三、15岁男孩废墟中为姐姐挖书 即使是废墟也能看出扎西大通村曾经的繁华。一户院子里,砖石下露出两辆已经扭曲变形的小轿车。这个紧挨“青藏川边贸易中心”玉树县城的村子,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 一队解放军战士正在帮索南加巴家从废墟中抢挖东西,这个15岁男孩关心的是书。 地震当天,他和姐姐把80多岁的爷爷挖了出来。而后,姐姐一直在医疗点照顾爷爷,索南加巴就在废墟中挖书,已经挖了三四天。他的一双小手上沾满了泥土,划了好几道口子,最深的一道从拇指直划到手掌。 “我挖的是姐姐的书,她马上要高考了,这些书很重要。”他说。他家在牧区,四年前被父母送到扎西大通来,这里可以上比较好的小学。邻居们都说,11岁才读一年级的索南加巴学习成绩很好,是个“书虫子”。 在扎西大通的每户人家,都能听到这样令人感叹的故事。 “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索南加巴这样说,巴毛这样说,喜绕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