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雨”?什么是”红雨”?什么是”黑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黄雨1976年秋,在唐山大地震后一月余,我国江苏北部的如皋、靖江、海安、泰兴、东台以及长江以南的沙河县等地相继出现奇怪的蜡状黄色的雨点——“黄雨”。当地人民议论纷纷,或传为是地震的先兆,居民离家出走,田野到处见有简陋的棚屋;或认为是敌人空投的毒物,当地居民不敢饮水……,众说纷坛,人心动荡,社会不宁。南京地质大队得知消息后,立即分赴现场,了解情况,采集样品,南京大学地质系对采集的“黄雨”样品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认为:“黄雨”主要由现代植物的花粉组成,并伴有少量藻、菌植物体。为了揭开“黄雨”成因的秘密,还其庐山真面目,南京大学地质系专家组来到现场,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结合室内分析结果,提出了“黄雨”的蜜蜂粪便说,创对“黄雨”成因认识的国际领先水平。据调查,“黄雨”降落的特点是时间集中,分布空间狭小。例如:海安,靖江等地“黄雨”降落时间在当年的8月30日到9月22日之间,“黄雨”降落时呈液状或糊状,细而长,常呈一节节的,直接落在植物的叶子、屋顶或田地上。降落在地面上,呈半瓣黄豆状,淡黄色或褐黄色,大小一般为2~5×3~6平方毫米;若降落在斜面上,则呈蠕虫状,可看到由高往低流动的痕迹。粘结不紧,用手捻之,即成粉状。“黄雨”降落时间很短,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且空间分布局限,仅几亩到上百亩。“黄雨”滴落地表的密度也很小,每平方米几个到十几个,个别地方达160余个。从气象资料来看,降落“黄雨”时的天气无明显异常,一般为多云到少云;时间以中午和下午居多。苏北“黄雨”样品经处理,显微镜镜检和统计,其中榆属(Ulmus)花粉占83%,禾本科花粉占11.8%,菊科花粉占3%,其他藜科、菊科蒿属、龙胆科莕菜属花粉各占0.4%,伞形科、唇形科、八角枫科、含羞草科及未鉴定的三孔沟花粉各占0.2%,此外,还有少量的藻、菌植物体。“黄雨”样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花粉种类比较单一,其中榆属花粉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不多,以禾本科为主,其次为菊科花粉,未见到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基于上述特点,查阅榆科的有关文献,指出榆属为北半球分布很广的木本植物,国产有10种,苏北地区习见分布仅2种,它们是白榆(Ulmus Pumila)和榔榆(Ulmus Parvifolia),两者在我国分布都很广,但开花期是不同的,白榆于早春先叶开花,而榔榆则在秋季开花。苏北“黄雨”中发现的榆树花粉究竟是哪一种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对照白榆、榔榆原植物的花粉制片,发现不论花粉大小、外壁纹饰和萌发孔的形态特征,都与榔榆花粉完全一致。肯定是榔榆的花粉,因此,可以推测在“黄雨”分布范围内或其邻近地区一定有正在开花的榔榆林存在。另外,“黄雨”样品中还含有禾本科、菊科等多种植物花粉,这些花粉大体上反映了当地秋季开花植物的种类。为此,可以肯定认为:“黄雨”的物质组成来自当地开花植物的花粉。“黄雨”组成的谜底揭开了,但这些花粉又怎么会变成从天而降的“黄雨”呢?原来,榔榆、禾本科、菊科等花粉都是秋季重要的蜜、粉源植物,为蜜蜂所喜食;但花粉粒都具有2层细胞壁,其中外壁质地坚固、耐高温、耐酸碱,很少为蜜蜂的消化道和消化液所破坏。更有意义的是在“黄雨”样品中还发现少量衣藻属(Chlamydo monas)等水生藻类及水生植物——莕菜的芬粉,这些藻类及莕菜花粉都是蜜蜂在水边取水时进入体内,而其中一部分混入排泄物内。研究证明:“黄雨”的形成与蜜蜂的活动有关,是蜜蜂飞翔时排泄的粪便。为了进一步证实“黄雨”的蜜蜂粪便说,将“黄雨”样品和蜜蜂的粪便及采粉蜂“花粉篮”中的花粉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花粉团中有99%以上的花粉是完整的,而“黄雨”样品中的花粉有12.6%遭到不同程度的机械破损,蜜蜂粪便中的花粉也有12.1%遭到机械破损;另外,“黄雨”和蜜蜂粪便颗粒的坚实度、清洁度等都很相似,而和花粉团显然不同,因此,“黄雨”蜜蜂粪便说是肯定无疑的。“黄雨”之谜终于真相大白了,但有关“黄雨”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无独有偶,1981年,东南亚各国相继发现“黄雨”。关于“黄雨”的成因引起美国等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多年的争论,直到80年代后期,“黄雨”蜜蜂粪便说获胜,争论才告结束。红雨和黑鱼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