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是什么意思?

“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里龙女成佛故事里面的一句话 ”。“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  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  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  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大蟒  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五、  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  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  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  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和幼女八岁时到释迦反牟尼所说法的灵  鹫山前,转为男身,现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  ”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  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  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  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  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  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  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  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打败,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  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  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  ”。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  ”、“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  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  ’,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  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  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  天要吃一个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  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  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  “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这句话是说这八部众等都远远看见那个龙女成佛了  另 龙女成佛的全故事如下:  龙女。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与八岁成就佛法,于那时,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手。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赃,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现给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后,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胁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