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陈少白,历史会怎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他与孙中山是结盟兄弟,追随伟人创办兴中会,创造共和伟业;他在香港创办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以笔为枪唤醒民众;他被尊称为“国叔”,却在革命成功后急流勇退,办实业、振乡务。辛亥百年,南方日报记者来到这位传奇人物——陈少白位于广东江门的故居,走访了他的外孙女、80岁的江门市人民医院退休医生潘庆超。她说,外祖父留下“不要做官,要做实事”的遗训至今影响着后人。少年“大寇”,孙中山的结盟兄弟推开陈少白故居的大门,满眼青翠。望着外祖父的大照片,满头白发的潘庆超给我们细说家史。她说,陈少白出生于广东新会外海的乡绅家庭,原名闻韶,自幼天资聪颖。就读于私塾时,他写字作文样样在行,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候让塾师都难以回答。1888年,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创办,陈少白成为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陈少白接触到大量外国新思想,造就了他学贯中西的视野。1890年,陈少白赴香港求学,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二人又认识了杨鹤龄和尤列,四人经常纵论时事,畅言革命,时人称为“四大寇”。陈少白和孙中山尤其亲密,二人义结金兰,孙长三岁为兄。陈少白是革命党中与孙中山以兄弟相称的唯一一人。因为这段关系,民国建立后,革命党尊孙中山为“国父”,而敬陈少白为“国叔”。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陈少白始终是他的坚定支持者。1894年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以及后来香港、横滨、台湾几处兴中会的建立,背后都有陈少白的身影。为了壮大革命队伍,陈少白积极联络会党,先后加入三合会和哥老会,还曾歃血为盟。虽说是个读书人,陈少白干起革命来却是个行动派。1895年,陈少白和战友一起袭击广州提督府,击杀清廷官员,衙门悬赏三千两白银求购孙中山、陈少白首级。逃避追杀的过程中,陈少白在同情革命的僧侣梵月帮助下,躲入广州海幢寺的大粥锅。和尚在粥锅下架起柴火,假作煮粥状,成功打消追兵的疑心。现在,这口粥锅已锈迹斑斑,收藏于陈少白故居,潘庆超经常向人们讲述这个传奇故事。孙中山和陈少白去世后,孙陈两家的私交仍然不错。抗战时期,陈少白的遗孀杨志为躲避战祸而寓居澳门,经常与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来往。卢夫人缠过足,来拜访陈家必坐黄包车。潘庆超回忆说:“每当听到黄包车的铃铛响,我就喊:‘婆婆,孙夫人看你来了。’”以笔为枪,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革命党早期起义失败后,决心通过报纸传播革命思想。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化名服部次郎的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从此革命党有了自己的喉舌。《中国日报》言辞犀利地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与保皇派报纸《商报》展开激烈辩论,为扩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作出了杰出贡献。陈少白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电影《十月围城》中,梁家辉饰演的就是这一时期的陈少白。《中国日报》报馆还有一个秘密身份:革命志士的落脚点。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成员多避入报馆,徐图后计。潘庆超提到外婆给自己讲的故事:有一次很多革命者前来吃饭,风卷残云之后已经没菜了,只剩桶底的一点点锅巴。外婆就泡点白水,将就着吃。潘庆超的母亲陈英娥是陈少白长女,生于1898年,从小由外婆在报馆里带大。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夫人操持家务,为陈少白免去后顾之忧,以女人特有的方式为革命做出贡献。陈少白年轻时才华出众,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报馆工作之余,陈少白发现粤剧深受民众欢迎。于是陈少白编撰了新粤剧《文天祥殉国》、《黄帝战蚩尤》等,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他创立采南歌剧团、振天声剧团,在唤醒国魂的同时,也为革命募集经费。急流勇退,成民国版“陶朱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少白北上广州,担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南京政府成立后,陈少白辞去公职,投身实业。他组织粤航公司,购得轮船二艘,运营省港航线。1915年,陈少白又与李煜堂合办上海保险公司,并出任公司主席。虽然像春秋时代的陶朱公范蠡一样远离庙堂,游历经商,但陈少白仍关心革命,多次以自己经商所得支援困境中的孙中山。1921年护法运动中,陈少白短暂复出,任总统府顾问,襄理外交。1922年“六一六事变”爆发,陈少白厌倦了官场争斗,彻底去职,回到新会,投身故乡建设。经历了前半生的革命生涯,陈少白认为故乡的发展要依靠教育和交通,归乡后,陈少白亲自担任乡立第一小学名誉校长,联合乡绅捐资修建校舍,现在的江门市幼儿师范学校,就坐落在乡立第一小学的原址上。陈少白还在故乡自费兴建了白桥和念桥,组织乡亲修筑马路,开通了外海到江门的班车,造福桑梓。归隐之后的陈少白,终于得到闲暇,可以发挥吟诗作画的专长。他的画作一如其人,技法上融汇中西,落笔是国画的技术,整体构图却采用西洋水彩画的透视法,别有一番趣味。1924年,他挥毫画下自画像一幅,并题诗一首:“乱离思乐国,动辄话羲农;哪识瓜棚下,羲农好梦中。”这幅画现在收藏在陈少白故居的堂屋里,潘庆超驻足画前,回忆着外公避世而居的晚年生涯。“国叔”留遗训,后人多从医或当记者1934年12月13日,陈少白病逝于北平。军政要人纷纷发来唁电。于右任为陈少白作挽联:“党论共尊陈仲举;高风远挹介之推”,以陈蕃的志向和介之推的风骨总结了陈少白的一生。最后陈少白归葬故里,国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墓碑。“他一生见惯风云变幻,告诫后代:不要做官,要做实事。”潘庆超感慨地说,陈少白早年曾经学医,后来又多年主持报馆,陈氏后人多有从事医疗和媒体业者。潘庆超之父潘梦云就是一位医生,他出身贫寒,全凭自己努力,考取北洋军医学堂,毕业后回到广州行医。陈少白见到长女与这个乡下穷小子相恋,并不因门不当户不对而棒打鸳鸯,而是乐见一对新青年的结合。潘庆超也是一位资深的公共卫生专家,退休后还被返聘12年,发挥余热。她儿子现也在江门市人民医院工作。“我阿姨在美国从医,二舅当过编辑,弟弟则曾在香港做记者。”先驱虽已远去,但他的家训仍然影响着后裔。潘庆超说,陈氏后人散居海内外,却都能坚持祖先遗训,凭借自己的才能多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