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台湾光复节的由来

台湾光复节的由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台湾光复节的由来

1895年4月17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朝政府派出的大臣李鸿章被迫与日本方面的代表伊藤博文在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2亿3000万两白银。台北,在建城十年之后,却传来台湾被割让的消息。噩耗如同晴天霹雳,炸了开来,岛内民众鸣锣罢市,涌入台北城,愤怒抗议朝廷割让台湾,发誓保卫家园。同时,为占领台湾,日本当局动用了7万多人的兵力和常备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大举南下。在日军登陆台湾的前五个月时间,至少有14000人被杀,受伤人数更是不计其数,而同时期日军也付出4800余人死亡和27000余人负伤的惨重代价,才占领台湾。从台北到台南,从沿海到山区,台湾民众用血肉之躯投入一场不计胜算的家园保卫战。1930年,在南投仁爱乡爆发了台湾少数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雾社事件”,这是台湾民众在日据期间一次激烈的武装抗暴行动,遭到日军动用包括化学毒气弹在内的残酷镇压。从1895年开始,台湾民众的武装抵抗一直坚持了30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国际上民族主义和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影响,以林献堂和蒋渭水为代表的台湾本土士绅开启了 “文化抗日”。他们组织诗社、文社以宣扬祖国文化,抵制日本的文化侵略。时间到了1936年,已经占据东北和台湾的日军对中国更为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战争的阴影笼罩华夏大地。带着种种悬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他是第一位进入红色区域的西方记者。在随后出版的《西行漫记》中,斯诺记述了与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毛泽东告诉他:“中国当前的任务是收复全部失地,不仅仅是保卫我们长城以南的主权。这就是说,东三省是必须收复的……对于台湾也是如此。”1938年4月1日,蒋介石发表抗战演说,申明了收复台湾的决心。国共两党对收复失地的看法,不谋而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救亡图存。这一时期,大批台籍志士投身祖国的抗日战争,活跃于敌前敌后,竭尽全力反抗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而奋斗。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1945》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台湾光复”的影像志。“台湾光复”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窃占50年的台湾回归中国之意,从1946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明确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开始,“台湾光复”一词开始被中国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