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有什么特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万里长城”是与秦始皇的名字分不开的,甘肃民间至今仍有“秦始皇修长城,苦军累民”之说。秦律之苛刻,始皇之严厉,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蒙恬所筑长城不至于是糊弄朝廷的虚假妄说,因此,秦长城之存在是确实无疑的。细研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可以看出秦长城西段结构,不同于先秦长城。其特点是:(一)因河为塞,凭借黄河天险为屏障。黄河是一条大河,古时流量比现在大,水流湍急,水势汹涌,崖壁陡峭,是一条天然防线。蒙恬充分利用黄河天险,“因河为塞”,“因地形用制险塞”,或“边山险”,或“堑溪谷”,对自然地形进行整治,形成塞防,以防匈奴入犯。(二)在扼险之处修筑障城。如前所述,《史记》有:“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的记述。这“四十四县城”并非“县城”,而是“悬城”。在秦汉时代,“悬”字是与“县”字通用的。《辞海》释“悬”:本作“县”,无所依傍也;悬隔:相隔很远,《史记·高祖本纪》云:“县隔千里,持戟百万”。“四十四县城临河”,即滨临黄河修筑了44座“悬城”。因为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之后,把秦王朝的边界线从先秦长城向前推进到黄河一线。秦占新区初期,尚未徙秦民“实边”,所筑障城又远隔于秦之腹地,故称为“悬城”。“悬城者即与内地悬隔之城也”。悬城即障城,障城是一种军事堡垒,《史记索隐》云:“障,堡城”,一般驻“障塞尉”。秦时,长城沿线设置有“障塞尉”,指挥边防部队防备外敌入侵。 (三)在黄河浅滩地段修筑塞墙。黄河流经的平川地段,水流平缓,河面较宽,冬天可以履冰而过,夏秋可以泅渡。在这些地段,一般筑有塞墙,以防堵匈奴入犯,如永靖地段、兰州地段、什川地段、靖远地段等,即是。但这些地段都是开发较早的地区,农业活动繁盛,塞垣已破坏殆尽。据道光《皋兰续志》和光绪《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清代末期,兰州城区及其东西两翼的古长城,“或断或续”,仍然存在,“居民多倚为墙垣”,但只过了百年左右,长城遗址已基本不复存在。(四)布列烽燧,以通消息。《史记·秦始皇本记》有“筑亭障以逐戎人”的记述,素有“十里一大墩(燧),五里一小墩(燧)”之说。烽燧的主要作用是报警,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烟,黑夜举火,逐燧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