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的其人其墓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坟墓。紧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风祠堂,三间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筑古色古香、幽雅古朴,颇有特色。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李淳风纪念碑和李淳风祠堂重修纪念碑。据李振芳老人介绍,公元1500年间的明代中期,为纪念这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学家,当时的岐山地方官员奉旨在李家道村修建了李淳风祠堂。多少年来,李氏家族每月逢初一、十五都要去那里集会,举行祭祀礼仪。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清明节在这里还要举办一天的盛大庙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大戏,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来祭拜这位先祖。
李淳风祠堂早在明嘉靖年间维修过几次,以后就没有再修缮了,屋顶漏水很严重,门窗油漆脱落,于是1996年筹资对祠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重新更换了庙门,油漆了门窗。
李淳风祖籍岐州雍县(今陕西岐山),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而且很有胆识。贞观初年,援官仕郎,在太史局(相当今天的天文台)工作,公元648年升为太史令(相当现代的天文台长),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
李淳风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70年,史书记载他活了69岁,遗骨便葬在了家乡山清水秀的天柱山下。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先祖,为其建造了一座坟墓,墓高四米,周长六十八米,墓旁有祠,并有岐山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七二年为其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大石碑一通。据说,根据“兔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习俗,李淳风很有可能尸骨还乡。《文献通考》中也有对李墓的记载,“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东。”天柱山在今岐山县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称天柱。李墓恰在其东南三、四里处,看来岐山县李淳风坟墓是为真墓的可能性最大。看到李淳风坟墓保护完好,笔者为之激动,一种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唐书·李淳风传》:“李淳风,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徒焉。”后世据此多认为他是今凤翔县人,其实,这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片面认为。隋末唐初,岐山县行政区划迭经变动,主要是县治范围向西不断扩大。查李淳风生卒年月,恰好在此期间,若按他前半生言之,是属于凤翔县即古雍县人,但若以后半生论之,则算是岐山县人,此点早有论述,明代陆伯生《广舆记》就已明白指出:“李淳风,岐山人”。
不过,还有论者,在全国范围内,所谓的李淳风墓可谓多矣:《河南府志》以为在新安县;《畿辅通志》以为在涿州东北向阳里;《周至县志》以为在其县城西郊外二里许,但《西安府志》却说:“周至东郊二里有淳风墓”;《岐山县志》则认为:“唐昌乐县男李淳风墓在东北五里,墓旁有祠”。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但以往人修志,往往牵强附会,尤其清代乾隆年间毕秋帆抚陕,对关中陵墓立碑“以正其名”,事实证明多有舛误,致使后人以讹传讹,李淳风墓正是如此。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考证,其中除河南新安县和河北涿州县之墓还不能够确指外,周至县墓据说上世纪60年代尚在县南石桥村附近的眉坞岭上,与八云塔相映成对,惜以“文革”被毁。但据可靠人士提供:原墓成方形,高2丈,宽3丈,墓区无其他附属建筑和墓饰。当地人为怀念其人,已将眉坞岭称为淳风岭了。而岐山县李淳风墓旁之李家道村民均认为李淳风是他们的先祖。一九六二年,曾在该村祠堂内发现清代乾隆九年(1744)石碑一通,述其族况甚详,又有咸丰五年(1855)李氏祖案,其上绘有李淳风像。当地民间更有关于李淳风和其母的许多传闻轶事,因此历代《岐山县志》都将李淳风作为乡贤而为之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