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事实上,弱势群体的出现及形成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现象。我国政府和社会也一直在为构筑救助困境群众的“安全网”、“保障网”而努力,媒体的相关报道本身就是社会关注的一种反映。当前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角度:从弱势群体个体的角度;从政策规定制度等的角度;从现状、事件、情况等的角度。 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媒体确实做到了及时把握动态,传达政令民情;而且,媒体还主动参与到相关新闻报道的策划中去,比如《广州日报》开办 “欠薪追讨”热线,为保障打工仔们的应得利益作出努力,说明媒体在这一主题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意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报道手法上,也逐渐注意到这一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不仅有“从上到下”传达式的报道,还直接走进弱势群体中间,以他们的视角,写出他们的心声;以及对病患者受害者一般采用化名、眼部遮挡等技术加以处理,这些都反映了当前我国媒体对弱势群体关爱意识保护意识的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其中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之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在具体实践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之前,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平视他们的存在,尊重他们的要求,而不是怀着一种优越感俯视他们。陆幼青在《生命的留言》中写道:“癌症病人是孤独的,他们头顶上有一张无形的网”,“(媒体)常会用很肯定的语气报道一些肿瘤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这样的讯息对于日夜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癌症患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啊,很多人会付诸行动,投入到对某种植物狂热的追寻中,或费时耗财地得到,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更多的是空手而归”,“癌症患者为此投入的时间金钱尚可计数,但是这种屡屡失望造成的心理打击却是致命的,没有生存的信心纵有良药又如何呢?”尽管陆的措辞尽量客气,我们还是不难感受到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在受到媒体的“捉弄”后的愤怒与失望。不负责任、轻浮草率的文字背后是服务意识淡漠的理念在作怪,而其中除了操作上仍需改进的客观原因之外,恐怕还有新闻从业人员对求助者的不尊重甚至冷漠。 2.在对弱势群体的整体关注面上,还存在着不够全面的地方。弱势群体本身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这决定了对其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报道与否和报道多少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报道领域开发问题,同时也就涉及到培养从事此报道领域的专职人员,以及设立固定版面、栏目,定期出版、播出等一系列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东西。从实例分析来看,这一点我们的媒体做得还远远不够。 3.在相关报道中,根据事实变动作出的伴随的被动的报道居多数,媒体主动关注的意识尚且不足。不少报道缺乏追踪、后续,没有深入开掘,这样必然使得报道的力量大打折扣。弱势群体很显然在社会地位、消费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可能就被排斥到一些服务意识淡漠的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外。然而,适当、正确地对弱势群体予以关注,虽然引导可能会付出代价,但当这种努力为社会认可时,获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4.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存在着“治本不够只治标” 现象。表现在只报道事实不解决问题;后续报道不足;虎头蛇尾蜻蜓点水等方面。媒体不但要采用多种报道手法从多个报道角度对事实进行充分报道,由此形成足够大的舆论声势,对体制、制度所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产生促使其变革完善的压力;同时,媒体不仅要善于报道,还要善于分析,虽然具体情况有具体特点,但相似的社会事实之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除了充分报道找出规律之外,媒体还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论坛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治本上下功夫,从而起到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和预防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的作用。 当然,在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的问题上,能切实起到实际效果的“主力军”并不是媒介。发起实实在在的救援之举,并且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更新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