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世界棒球冠军赛举办于几几年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首次世界棒球冠军赛举办于1884年。
一、起源
1、1845年,美国人亚历山大·卡特来特(Alexander Joy Cartwright)为统一名称和打法,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部棒球竞赛规则。其中多数规则条文迄今仍继续使用,棒球(Baseball)这一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现代棒球运动源于英国而发展于美国。
2、1839年,美国纽约州古帕斯镇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棒球比赛。1860年,美国开始出现职业棒球运动员。1884年首次举行这两个组织间的冠军赛,即“世界棒球冠军赛”。1873年棒球由美国传入日本。日本职业棒球队创始于1934年。
3、1937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棒球协会,后改称为国际棒球联合会,是世界业余棒球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总部设在美国,会员国(或地区)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50多个增至113个。
4、1978年国际棒联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国际棒球联合会于1994年将总部设在瑞士洛桑。中国棒球协会于1981年3月加入国际棒球联合会,1985年加入亚洲棒球联合会。
5、棒球最普及的是美国和日本。此外台湾地区、韩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拉丁美洲也极为风行。棒球项目1992年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
6、棒球项目在2012年退出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棒球将重新回归奥运会比赛项目。
二、比赛规定
基本规则
1、两队比赛,每队各有9人,两队轮流攻守。攻队队员在本垒依次用棒击打守队投手投来的球,并乘机跑垒,能依次踏过1、2、3垒并安全回到本垒者得一分。
2、守队截接攻队击出之球后可以持续碰触攻队跑垒员或持球踏垒以“封杀”跑垒员,当球落地之前防守队员如果接住球,则称之为跑垒员被“截杀”,如果投手对击球者投出三个“好”球,则跑垒者被“三振出局”。
3、攻队3人被“杀”出局时,双方即互换攻守。两队各攻守一次为一局,正式比赛为9局,以得分多者获胜。守队队员按其防守位置及职责规定名称如下:
投手,捕手,1垒手,2垒手,3垒手,游击手,左外野手,中坚手,右外野手。
4、攻队入场击球的队员叫击球员。合法击出界内球且没有被场上防守人员截杀时,该击球员应即跑垒,称为“击跑员”,当投手投出四个坏球或者让球接触到跑者身体,则跑者“保送”上一垒。 击跑员安全进入1垒后,即称为“跑垒员”。
三、基本技术
棒球基本技术由接球,传球,击球和跑垒组成。
(1)接球:
用双手到位接球,双眼注视来球,接球时双手应有后挫缓冲动作,以避免碰撞反弹出手。
(2)传球:
要用食指,中指及拇指持球。传球和投球一样,前脚要指向目标,传出时注意甩腕,投传后要把前送和跟进动作做完。传球姿势有3种,即肩上传球,肩侧传球,肩下或低手传球。
(3)击球:
有挥棒击,执棒触击,执棒推击。挥击时,双手靠拢,前肘离身,小臂拉平,后肘不宜过于贴身,双足稍分立,挥棒时前脚伸踏不要过大,以免影响挥棒的准确性,甚至妨碍下一步的起跑。
挥棒力量主要靠后蹬,转体,拉臂,甩腕。力量大得多用直臂挥击姿势,争取打出"本垒打"。另一种为了安全上垒,采用转体甩腕,双臂稍曲的动作,做到下棒快,棒轨短,打出迅猛而平直的安打球。触击法是双手轻执棒,平放身前,棒头稍高。
(4)跑垒:
击球后要利用挥棒的力量迅速迈出第一步,沿跑垒线冲向1垒。安全到达1垒后可以冲过垒位,但应立即返回。有可能更进一垒时,应按照跑垒指导员的手势,及早做好拐小弯的动作,用左脚踏触1垒垒包内侧后,奔向2垒。
(5)滑垒:
是为了避免守方的触杀,避免冲撞守队队员。滑垒共有4种姿势:单脚冲前坐势滑进;双脚冲前,单脚钩垒;双脚冲前从垒侧滑过后,翻身用手抓垒;双手冲前,用腹部滑进触垒。在滑垒中,双方均应注意避免互相冲撞和钉鞋伤人。
(6)接杀:
当击球者击出高飞球时,积极跑动,将手套张大,尽量靠近球的落点,使其落入自己手套,在跑动时,应该时刻注意是否有其他球员也要来接球,以免引起碰撞。在跑动时应该先跑到预定位置在张开手套。
扩展资料:
棒球比赛的场地大小
1、内场每边垒间距离为27.43米。投手板的前沿中心和本垒尖角的距离为18.44米。本垒后面和两边线以外不少于18.29米的范围内为界外的有效比赛地区。两边线顶端连接线的任何一点距本垒尖角的距离都不应少于76.20米。
2、本垒尖角后18.29米处应设置后挡网。网高4米以上,长20米以上。场地周围设置围网,高度1米以上为宜。
注:1.1958年7月1日以后由职业球团建造的棒球场,两边线应至少延长至97.54米,本垒经二垒伸向中外场的距离至少达121.92米。
3、根据我国场地情况,如有困难两边线长度可规定为91米,本垒经二垒伸向外场距离可定为108米,本垒到后挡网和两边线到野传球线距离可定为15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棒球 (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