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李商隐的《泪》全诗及赏析

李商隐的《泪》全诗及赏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李商隐的《泪》全诗及赏析

七律。《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题为《泪》,当然是写与泪有关的,但除了题目有个泪字之外,诗中八句,却没有一个泪字,但读来句句都是泪。如何写出泪来呢?作者就是运用典故来表现的。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史记。吕后纪》载:“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这句说的是失宠之泪。 “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这是离情之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这是伤悼之泪。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此是感德之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历史上关于入塞最为使人泪下的事恐怕就是昭君出塞这件事了,王安石诗云:“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句中那个“秋”字,隐含了多少去国不归之泪? “兵残楚帐夜闻歌”,稍懂一点历史的人,便知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了,《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送别之泪。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指飞黄腾达的贵客。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桥送别之泪。为什么呢?略考一下作者生平便明白了。 李商隐少怀大志,十七岁时就写有“凌云一寸心”之诗句,可惜因卷入政治党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腹才华,只作得一介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当他在灞水桥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直是切肤之痛! 读这首诗时,要注意的是,作者咏的是泪,而不是哭。哭是的声的,而泪,则是哭不出声来,只有暗暗地流向心内,更伤! 写诗作词,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能为作品增色生光。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小杜”(是相对于和区别于李白杜甫而言的)。关于他的生平际遇就不再在此赘言了。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