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灰雀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 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教学目标 1 .教育学生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按读、画、查、找的自学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让学生按要求采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分析生字的音、形、义,完成第一次自学。 例: 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重点字、词,需要在字典中查画字义时,教师可在重点字下面标画符号给以提示。 (三)检查自学。 1 .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课文中有些字虽不是生字,但朗读中学生容易出错,比如:“桦”字应该读 hu4 ,学生会误读为 hu2 ,因此讲课中遇到此类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在讲课中教师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例: 2 .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 6 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 如:填表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3 .课堂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郊”左边是“交”,右边是“阝”,合起来是“郊”。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交”的最后一笔“捺”要写成点。“坚”字是上下结构,右上方是个“又”字,不要写成“ ”等。也可采用辨析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例: 郊( ) 渣( ) 坚( ) 效( ) 楂( ) 竖( ) (三)理解词语。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3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本课的生字、词大多属于表示处所或事物名称以及动态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学生易于理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中确有较为抽象难懂的词语,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比如:“果然”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确实、真的意思。在理解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含有“果然”一词的原句读一读,然后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讨论,“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学生读上下文可以知道因为小男孩两次说“一定会飞回来的。”一次是肯定地说,后一次是坚定地说。这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灰雀的方向,并有把握让灰雀再次回到这里。第二天列宁真的在白桦树的枝头再次见到灰雀,这恰恰印证了小男孩说的话是真的,确实他做到了让灰雀再飞回来。所以这里用“果然”一词恰到好处。 4 .教师出示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检查预习情况。 5 .检查词语认读的情况后,教师可再次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内容。 (四)作业:熟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生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1 .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教师提问题,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 1 )初读课文,你知道本文写的是谁和谁的事情吗?这时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宁和男孩。 ( 2 )初次见到题目你们有哪些疑问? 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这时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灰雀是什么样儿的?”“谁喜欢灰雀?”“怎样喜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围绕学生质疑,抓住重点开展教学。 1 .灰雀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2 .教师指名读所画出的句子。 3 .出示重点句: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 1 )指名读句子。 ( 2 )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这两句话中你怎么看出它们惹人喜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从三个方面了解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外形色彩艳丽,胸脯是粉红的和深红的。②它们“欢蹦乱跳”,动态活泼可爱。③在枝头唱歌,说明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所以这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 ( 3 )让学生把灰雀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教师可采用指名读和齐读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 (三)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下文。 “正因为灰雀这样美丽,又这样活泼可爱,所以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这时教师让学生听老师读一段话,想一想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1 .教师读重点句: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他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讨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要”、“仰望”这三个词语来体会列宁喜欢灰雀的情感。从“经常”一词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和爱护。 2 .指名读这句话,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四)让学生小声读 2 ~ 13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1 .指名回答问题后出示重点句: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让学生讨论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以后心情怎样?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教师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在“树林中找遍了”这一点体会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以后那种焦虑、担心和惋惜的心情。 2 .让学生从课文 3 ~ 10 自然段中找一找列宁和小男孩有几次对话? ( 1 )让学生用伸手指示意的方法回答。 ( 2 )指名读各次对话。 (五)逐段阅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次对话。 1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2 .这时列宁的心情怎样?应该怎样朗读? 3 .再次指名读,要求学生读出列宁着急的心情。 4 .然后让学生评议。 5 .男孩怎样回答列宁的话?当你读到小男孩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以此启发学生围绕重点句质疑思考展开讨论。 6 .在学生质疑后教师可出示三种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判断是真是假。 ( 1 )没看见。 ( 2 )我没看见。 ( 3 )没看见,我没看见。 经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前两种回答的句式语气是肯定的,第三种是文中原句。小男孩两次强调没看见,用这种语气反复说,表面看似真实则虚假,明显是在为自己推托。这就暴露出小男孩在说没看见时内心是慌乱的。 7 .再次指名读这段对话,要求学生把男孩心虚、慌乱的心情读出来。 (六)读第二次对话,想一想列宁说了什么?他此时心情怎样? 1 .指名读列宁说的话。要求学生把列宁焦虑、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来。 2 .讨论:列宁此时担心什么?小男孩这时说话了没有?他为什么不敢讲话了? 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小男孩这时不敢讲话了,是因为他怕列宁知道他把灰雀抓走了。明知不对却又没有勇气说出来,内心很矛盾。 (七)教师让学生依照学习前两次对话的思路自己学习三、四次对话。 1 .出示问题: 2 .让学生读问题后,自读对话,同学之间讨论。 3 .在学生自己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回答讨论第三次对话的结果。 4 .讨论第四次对话。 通过讨论让学生从小男孩回答列宁的话中悟出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而且他已下决心改正错误,要把灰雀放回来。列宁的一句追问“会飞回来?”虽是问话,但充满希望,既是希望马上见到灰雀,又希望抓走灰雀的人能认识到错误及时纠正把它放回来。这时列宁的心情是急切的,“一定会飞回来!”小男孩最后的回答是坚定的,表明小男孩已下定决心要放回灰雀,改正错误。 5 .指名读男孩的话。 文中小男孩在与列宁的对话中三次提到“会飞回来!”但标点不同,语气自然也不相同,要注意提示学生朗读中区别语气,读出情感。 6 .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把灰雀带走? 讨论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小男孩带走灰雀也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7 .让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八)第二天列宁再次来到白桦树下结果如何呢? 1 .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2 .让学生讨论小男孩这时为什么“低着头”,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从中体味到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知道自己错了,感到惭愧。 3 .这时列宁微笑着说了些什么?为什么微笑着呢? 文中列宁“微笑着说”有两层含义: ( 1 )灰雀又飞回来了,列宁看见后心里很高兴。 ( 2 )列宁知道小男孩用行动改正了错误更喜欢他了,心里更加高兴,所以是微笑着说。 4 .这时小男孩会对灰雀说什么呢? 教师可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小男孩会对灰雀说:“对不起,都是我不好,我不该把你带走,请你原谅。”也许会说:“灰雀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这么自私,只顾自己,你应该是属于大家的。” 5 .这时老师可出示填空练习: 小男孩( )对灰雀说:“对不起灰雀,我不该把你带走,请原谅。” 让学生思考小男孩怎样对灰雀说。出示这样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小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态,并会运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惭愧、不好意思。 6 .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男孩对列宁说什么? 7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可再次出示填空练习。 小男孩( )对列宁说:“列宁同志,是您教育了我,谢谢您。”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是怎样对列宁说的,要把小男孩改正错误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如:真诚地说,真心真意地说等等。 8 .教师小结。 经过这样的讨论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通过这件事情,小男孩受到了教育,列宁也更加喜欢小男孩了。